荊州以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1949年7月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治江陵縣荊州鎮。同月,析江陵之沙市建市,屬省轄市。1955年,沙市市劃歸荊州專署管轄。1979年,沙市市復為省轄市。1983年劃出荊門縣改荊門市,為省轄市。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合并設立荊沙市,潛江、仙桃、天門三市劃出為省轄市。1996年更名為荊州市,京山縣、鐘祥市劃出。市政府駐沙市區。
歷史文化
荊州人杰地靈,物產豐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魚米之鄉的美譽。荊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春秋戰國時期,20代楚王定都荊州,長達411年。楚先民創造了堪與古希臘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荊州出土的戰國絲綢、越王勾踐劍和整套石磬編鐘,無不折射出楚文化的熠熠光輝。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一鳴驚人”的政治家楚莊王、楚國名相孫叔敖、吳國名將伍子胥、楚國名士申包胥、元末起義首領陳友諒、唐代著名詩人岑參、著名文學家“三袁”等等,都是從荊州這塊土地上走上歷史舞臺。荊州是三國文化的發祥地,120回的《三國演義》,有72回寫到荊州。“市內三國勝景遍布,保存完好且長達10.5公里的荊州古城墻,被譽為“ 中國江南不可多得的完璧”。1992年發掘的雞公山文公遺址,經考古界鑒定為“中國第一,世界罕見”。荊州還是中國龍舟文化的發源地,一年一度的“中國荊州國際龍舟節”,已成為荊州獨具特色的文化品脾、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和全市人民的盛大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