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杭州合肥海口哈爾濱呼和浩特惠州邯鄲衡陽淮南呼倫貝爾湖州黃山菏澤衡水漢中黃岡黃石懷化鶴壁河源葫蘆島
J濟南金華吉林嘉興錦州濟寧江門揭陽嘉峪關晉中九江晉城焦作酒泉荊州荊門吉安景德鎮濟源佳木斯江陰
艋鉀
臺北剝皮寮 回到艋鉀
茶館、私塾、鐘表店、米鋪、浴室、理發店、日式旅館??城市中逝去的一切,這里都有。它們以本來的面目出現,其中很多老店的創建年代以及地址都有據可查。這里是臺北市萬華區的剝皮寮,電影《艋》的拍攝地。
剝皮寮不是被改造成各類消費場所的所謂歷史街區,如成都的寬窄巷子,以及寬窄巷子們的“母本”——上海新天地;剝皮寮也不是我們常見的用蠟像、泥塑做成的城市歷史博物館,用以記錄現實中早已不復存在的城市記憶,如東莞的塘廈,他們就把這些記憶裝進一座玻璃大廈,名曰“城市展示館”,立在龐大的鎮政府廣場邊兒上。
剝皮寮是原汁原味的臺北老街,官方名頭是“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一府二鹿三艋”,清代的臺灣開發較早的這三個地方,臺南府、鹿港鎮都有豐厚的歷史遺存,艋是臺北這座城市的發源地(詳見本刊2010年5月號Inplay欄目),但它早已淹沒在都市化的洪流中。剝皮寮,是艋僅存的記憶。它的幸存,其實也頗為僥幸:因為政府的城市規劃宣告得早,老屋舊貌得以保留,同時又因為政府行動得慢,所以老屋沒被拆除。
“剝皮”一詞的由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其名來自于剝樹皮、剝獸皮。日據時代,政府開始一連串的“市區改正”規劃政策,改建道路網、公園、下水道。新規劃設立的廣州街、康定路、昆明街,使得剝皮寮這段清代老街被截斷并隱沒在廣州街的背后。日據后期,部分剝皮寮街區被劃為今老松小學的預定地,光復后仍被沿用,因此老街的房屋不再改建,建筑物舊貌得以保存。1988政府進行剝皮寮土地征收, 但1999年才進行凈空,屋主搬離。
這片歷史街區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傳統店屋,以及日據時代市區改正后的立面、光復后的改建面貌,立體地記錄了艋市街的發展。不僅是建筑,街區內還存有相當多的歷史軌跡,如,章太炎旅臺居所(廣州街123號)、永興亭船頭行、宋協興米店、呂阿昌醫師宅、日祥旅社、太陽制本所、秀英茶桌仔店、長壽號茶桌仔店、道教法壇威靈壇、公共澡堂鳳翔浴室等,加上周邊的龍山寺等古跡,以及金紙店、中藥行、青草店、佛具店等傳統店鋪,剝皮寮歷史街區蘊含了豐富的鄉土文化。在民意呼聲下,臺北市遂于2003年成立剝皮寮再利用的經營團隊“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期盼這里能成為本地中小學師生的本土教學園地,甚至躍升為世界級的本土教育重鎮。
讓剝皮寮一躍成名的,是電影《艋》。這部于剝皮寮拍攝的電影,其實就是臺北市文化局資助的。沒想到,電影一炮而紅,臺灣本地票房超出《阿凡達》近三倍,此地也成為臺北市的熱門文化旅游景點,成為借電影成功推介旅游目的地的又一神話。
我們抵達剝皮寮的時候,臺北已經沉入夜色。狹長的街道中,人不多,一個個老鋪像是打了烊一樣,門前沒有市聲,只有海報、招牌、廣告??不知道的話,會誤以為闖入了某家片場。但它就是真實的存在,曾經的,也是現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