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杭州合肥海口哈爾濱呼和浩特惠州邯鄲衡陽淮南呼倫貝爾湖州黃山菏澤衡水漢中黃岡黃石懷化鶴壁河源葫蘆島
J濟南金華吉林嘉興錦州濟寧江門揭陽嘉峪關晉中九江晉城焦作酒泉荊州荊門吉安景德鎮濟源佳木斯江陰
武當山風景區位于湖北省西北部, 在丹江口市境內, 屬大巴山東段。高峰林立,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方圓400公里。是道教名山,又是武當派拳術發源地。是中國國家級風景名勝之一, 方圓30多平方公里之內有72峰, 峰奇谷險, 風景秀麗。主峰天柱峰, 海拔1612米, 全山游程約60公里。 武當山相傳為道教玄武大帝(北方神)修仙得道飛升之勝地, 歷代道教名流曾在此修煉。據記載, 唐太宗貞觀年間即在靈應峰創建五龍祠。宋、元以來, 代有開拓擴建。明成祖于永樂十年(1412)曾動用軍夫30多萬人在此大興土木。現存的36處宮觀大多是明代所建, 是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宮觀內保存的各類神像、法器、經籍等都有較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1994年12月, 武當山道教古建筑群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由于武當拳而出名的武當山,自古以來就是天下名山。它在湖北省北部,北通秦嶺,南接巴山,連綿起伏,縱橫400多公里。宋代書法家米芾曾為武當山寫下了剛勁有力的“第一山”三個大字。作為旅游勝地,武當山主要有三方面的特色。 山上有宏偉的古建筑。據說,在建筑的規模上,超過了五岳。早在1300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武當山即興建五龍祠,宣揚道教。以后道教逐漸增多,武當山便成了道教名山。武當山的道教,敬奉“玄天真武大帝”,據說,武當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當之”而名。元朝末年,武當山上的古建筑大部分毀于兵亂。目前山上的宮觀多為明代所建。
武當金街到了。
這會兒,我們終于站在這方充滿神奇色彩的土地上了。武當山有些什么呢?我們有些急切地期盼著,向往著。在武當金街上可以看到有很多賣武當山特產的商店,這是在其他地方都看不到的。
后來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游覽我們到了南巖宮,據說南巖宮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擴建。南巖宮位于獨陽巖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現存建筑2l棟,建筑面積3505平方米,占地9萬平方米。保留有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堂、八封亭、龍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等建筑物。
南巖宮的總體布局是九宮中最靈活的,既嚴謹,又極富變化。人們帶著一種“只見天門在碧霄”的幻覺,仰登天門。入南天門后,忽隨山勢轉折急下至小天門,兩座大碑亭雖聳立眼前,卻完全突破了對稱格局。再轉崇福巖,才到宮門——龍虎殿前。進門以后,眼界略顯開闊,飾欄崇臺,層層疊砌。登上崇臺,穿過大殿遺址,方才見到南巖石殿及相關建筑。
|
南巖石殿,額書“天乙真慶宮”。坐北面南,建于懸崖之上。為石雕仿木構建筑,其梁柱、檐椽、斗拱、門窗、瓦面、匾額等,均用青石雕琢,榫卯拼裝。面闊3間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是武當山現存最大的石殿。殿體堅固壯實,斗拱雄大,而門窗紋飾則刻工精細,技藝高超。由于石構件頗為沉重,且又在懸崖峭壁上施工,故難度很大。因此,可以說南巖石殿的建造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工匠的聰明智慧和高超技藝。
兩儀殿位于石殿右側,坐北朝南,面臨大壑。歇山頂式,磚木結構建筑,琉璃瓦屋面。殿后依巖為神龕,正面為棱花格扇門,安在前金柱上,與檐柱形成內廊,直通石殿。面闊3間10.03米,進深3.9米,通高7.29米,殿前為著名的龍首石,俗稱“龍頭香”,長3米,寬僅0.3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谷,龍頭上置一小香爐,狀極峻險,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科學性。
南巖宮整體布局是人工與自然巧妙融合的杰作。古代畫家筆下的“仙山瓊閣”、“丹臺曉晴”等意境,在南巖得到了真實的體現。南巖宮周圍的風景很迷人,看著這一片綠色的景色可以讓人感覺更接近大自然。
元和觀,全稱“元和遷校府”。史料記載:“昔元帝有元和遷校府之名”,故名元和觀。元、明兩代,每年陽春三月,四方朝拜者“駢肩接踵數百里,歡呼而至”。元代建筑廢圯后,明永樂十年,又敕建玄帝殿宇、山門、廊廡、東西方丈等44間。明嘉靖以后又有改建和增建,使其建筑規模,僅次于遇真宮。現存文物建筑37間,建筑面積1479平方米
元和,是道家內煉名詞。指修煉含氣漱口生出的津液,有“恒服元和除五谷”之說。校(xiao四聲),是軍隊編制的單位,也是軍營名稱。歷史上漢武帝設八校,晉代有七軍五校,每校兵員700――1200人。至今軍隊仍保留有“將”、“校”之職。元和遷校府,可以理解為:元和觀是真武大帝的行營帥府。而在道家修煉中,則強調“元和”在養生中所占有的極為重要的地位。
明永樂皇帝曾對武當山下有一道圣旨,說“若道士有不務本教,生事害群,傷壞祖風者,輕者即時譴責,逐出下山……重者,治以重罪”,元和觀也由此逐漸演變成懲罰違規道士的場所。
朝圣門,顧名思義,就是朝圣者必經之天門,是體現武當山古建筑群節奏和韻律的重要建筑之一,在這里,自然風光和建筑巧妙的結合,使游人審美心理得到進一步升華。
游人沿著明代登金頂的古神道,經歷一、二、三天門的艱苦跋涉,有這里,只見金頂紫金城高大的城墻就在身邊,雄偉的天門傲視群山,舉世聞名的金殿即將躍入眼簾…… 親身攀登在萬疊云山中的人們心理上會產生極大的愉悅,一股強大的吸引力會使人力量倍增。這時,抬眼望去,威嚴壯麗的朝圣門橫亙在面前,讓人在愉悅中又產生出急切和肅穆。
有古建筑專家說,朝圣門猶如神來之筆,它巧妙運用環境空間和宗教理義,制造出使人心理發生急劇變化的氛圍,是古人智慧的具體體現。
金殿背后這條下山蹬道,是當代人的建筑。隨著旅游事業的發展,武當山金頂的香客游客連年遞增。為確保游客和文物安全,1987年由武當山道教協會募集資金,有關部門勘測設計,開辟這條下山路線。修建這條蹬道,完全遵照維持自然形態的原則,對山體不做修動,依山勢形成迂回曲折,自然流暢的路線。修建中采用傳統材料和傳統技術,完成后在金頂形成一個新的景觀。人們行走其間,既可欣賞路兩旁的奇花異木,又可近距離貼近厚重的紫金城城墻和雄奇的天門,不失為武當山一處成功修筑的范例。
大家都說到了武當山一定要到金頂,站在那里觀賞風景,真的有很不一樣的感觸。大岳太和宮建在眾峰拱擁、直插云霄的武當最高峰――天柱峰的絕頂上。天柱峰海拔1613米,被譽為“一柱擎天”,是武當山的最高勝境,無論是信士香客,還是游人墨客,只有登上頂峰,走進太和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到了武當山。太和宮還有一個俗稱,叫金頂。明永樂十年,也就是距今600百年前,由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歷時4年,在險峻陡峭的峰頂建成這雄傳瑰麗的建筑群。建成后明成祖嘉封為“大岳太和山”,封這座建在絕頂上的皇家建筑為“大岳太和宮”。皇帝的嘉封使武當山的地位一躍而成為五岳之首。明嘉靖年間,太和宮又進行了擴建,使殿堂道房多達520間。而在那次擴建之后,這里的稱謂有了變化,以金頂城墻為界,墻外面的稱為“太和宮”,墻里面叫“紫金城”,又叫“金殿”,而事實上,它們原本就是一個整體。太和宮整體建筑布局是依居天險、隨山就勢,充分利用其山形的自然起伏;在構筑上借其峻險而添其隆重,以達到肅穆莊嚴、大氣滂溥的藝術效果,有著垂懸中的穩重和獨步云天的威嚴。古人稱之為“千層樓閣空中起,萬疊云山足下環”,并說這是“補秦始漢武之遺……,歷朝罕見”。來過武當山的世界遺產專家、空間學專家、建筑專家無不驚嘆大岳太和宮反映出的建筑思想及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高度統一,認為這是曠古之杰作,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這次自駕游我們親身感悟到了大自然的魅力,雖然有點累,可是卻很值得。
自駕車旅游以其自由、靈活、個性化等突出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旅游者接受和喜愛,這將會成為未來旅游業的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