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最早由特斯拉引發的車市價格戰已經從新能源汽車蔓延到傳統燃油車,大多數廠家只能無奈開啟各種“花式降價”模式以圖穩定市場份額。作為一線自主品牌,長城汽車在其他車企忙著打“價格戰”之時,不“跟風”也不“追風”,而是踏踏實實地“造風”。在3月10日還發布了全新的Hi4混動技術,向廣大消費者宣告“以兩驅的價格,就能買到四驅的車型”,開啟了用技術創新應對價格內卷新模式,并表示“長城汽車不懼價格戰”,引發業內高度關注。
為什么長城汽車能有如此大的底氣?
這背后,主要得益于長城汽車長期堅持技術創新、產業鏈自主可控的經營理念,圍繞著新能源、智能化建立了多物種相互作用并持續進化的森林式生態體系,推動自身在市場競爭中逐步實現了以量取勝向以質取勝的躍遷,為中國汽車自主品牌高質發展豎立了新標桿。
目前,長城汽車在新能源、智能化等上下游產業鏈的核心環節領域都孵化出了頭部企業,為實現核心技術突破、打造穩定可靠的供應鏈奠定了堅實基礎。這里面有既蜂巢能源、未勢能源、極電光能等業內知名的新能源科技公司;也有毫末智行、嘉峪智能等技術領先型智能化領域企業;還有諾博汽車、精工汽車、曼德電子電器等研發制造企業。
同時為了迅速搶占新能源市場“制高點”,更為保供、穩供,長城汽車還積極擁抱“造芯”。不久前其森林生態體系新成員——長城無錫芯動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第三代半導體模組封測項目”正式動工,該項目總投資8億元,規劃車規級模組年產能120萬套。此次芯動半導體將功率半導體產業鏈補齊,為長城汽車新能源市場提供核心技術和產品支撐,保證供應安全,掌握電動化核心價值鏈成本控制能力。布局功率半導體、垂直整合產業鏈,將是長城汽車在新能源領域的一大產業優勢。
在精耕產業布局的同時,長城汽車深知,新能源賽道不是百米沖刺,而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松”。本質上也是技術儲備的競爭,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跑完全程。
依托森林生態體系,長城汽車正在加速新能源、智能化技術布局,至2025年,長城汽車累計研發投入將達到1000億元,主要用于在新能源與智能化等高新技術領域的研發,為全球用戶打造更綠色、更智慧、更安全的產品儲備了豐富的前沿技術。僅2022年,長城汽車新能源領域專利公開量和授權量就分別達到了1966分、1650份,均蟬聯在華車企第一
目前,長城汽車已經完成了“光伏+分布式儲能+集中式儲能”的能源體系構建,以及“太陽能+電池+氫能+車用動力”的全鏈技術布局,接下來將以成果爆發的森林生態全力破局。
尤其是車用動力領域,長城汽車混動、純電、氫能三軌并行,加速搶占新能源技術制高點。純電方面,長城汽車已布局多化學體系的動力電池,擁有電池垂直供應鏈優勢,并發布了可有效抑制動力電池熱失控起火爆炸的大禹電池技術,是汽車行業內為數不多的擁有動力電池自研自產能力的車企之一。混動方面,長城汽車剛剛推出的全新智控四驅電混技術Hi4,通過創造性的引入了雙電機串并聯四驅,進一步提升了動力系統的經濟性、動力性,提高復雜路況的適應性,降低行車安全隱患,為用戶帶來全工況效果最優、全場景駕駛無憂的良好體驗。氫動力方面,長城汽車以燃料電池和儲氫技術鏈為主線,構建了氫電平臺(HE)、電堆平臺(HS)、儲氫平臺(HP)三大核心技術平臺,形成了自主研發能力和產品供應能力,實現了“電堆及核心組件、燃料電池發動機及組件、四型儲氫瓶、高壓儲氫閥門、氫安全評估、液氫工藝”六大核心技術和產品知識產權完全自主化,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100%,多項技術突破了“卡脖子”行業痛點。
在智能化領域,長城汽車擁有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服務等全維度智能化領域的核心技術全棧自研能力,包括電子電氣架構、自動駕駛、智慧線控底盤、智能座艙等前瞻智能技術,研發技術實力領跑中國汽車行業,并在多項技術領域打破國外技術封鎖。
其中,長城汽車智慧底盤融合了線控轉向、線控制動、CTC、一體化壓鑄鋁車身等核心技術;智能座艙技術具備全棧軟硬件自研能力,更高算力的V4座艙平臺蓄勢待發;智能駕駛技術具備從感知硬件到計算平臺的全域自研能力,擁有中國首個數據智能體系“雪湖”、中國自動駕駛行業最大的智算中心“雪湖•綠洲” ,為進一步實現更高階的自動駕駛能力提供數字化新基建。目前,長城汽車用戶的輔助駕駛行駛里程已經突破3600萬公里,自動駕駛數據智能體系的學習時長,已超過50萬小時,虛擬駕齡相當于人類駕駛6.2萬年,推動智能駕駛產品快速迭代并向全場景邁進。
如今,以新能源與智能化為核心的長城汽車森林生態體系藍圖已經繪就,該體系不僅是長城汽車邁向全球化智能科技公司的一張王牌,也將助力中國汽車產業鏈轉型升級,增強中國汽車產業鏈安全可控力。相信未來在森林生態體系加持下,長城汽車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蓄力智能新能源技術,深化“一個長城汽車”全球品牌戰略,向全球化智能科技公司高速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