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長沙依舊雨多晴少,但這抵擋不住長沙人在疫情后傾巢而出的熱情。長沙的街巷將再次飄滿嗆人的辣椒油煙。半湘街、二倉里、三宮殿、伍家井、六堆子、七里廟、八角亭、九尾沖、十間頭、百善臺、干佛林、萬洞巷……快點拿起你的相機,拽上你的老婆孩子在即將熙攘的長沙城里體會美好的春天。對了,別忘了帶傘。
第一站 潮宗街
潮宗街曾經是長沙最知名的麻石街。清朝雍正5年間開始鋪麻石路,歷史上曾進行過路面改造。清朝長沙縣署位于此地。1914年,耶魯大學的一位教會醫生奉命選址在這里創辦了湘雅醫學院。1920年毛澤東創辦的文化書社也設立于此地。
潮宗街曾直通原先的潮宗門,這段路面曾擔負著號稱大清帝國四大米市之一的長沙大部分糧食集散和轉口運輸,當年的繁忙景象可想而知。歷史上.當地居民多以桃腳、賣兩水為生,是舊時代長沙有名的貧民區。該歷史文化街區北起北站路,南至中山路、東至蔡鍔路、西臨湘江大道。區內現存中共湖南省工委舊址、李覺公館、長沙天主教堂、基督教永恒堂、基督教圣公會禮拜堂、中山亭、樂城堂、文化書社、三座亭等文物和近現代建筑。
不過舊時代的貧民窟如今已成為長沙最核心的CBD,而百年之后仍然樹立不倒的湘雅醫院成了這個地區最有名的明信片。當然這里也建有萬達廣場等商業購物中心。
第二站 太平老街
自春秋戰國時期,長沙城正式建立起.太平街就是古城的核心地帶,歷經2000多年都沒有改變。長沙成目前能見到最早的志書《長沙府志》和清嘉慶《善化縣城圖》都較為詳盡地記述和描繪了太平街主要地段的街巷名和走向,與今日太平街毫無二致。在今時今日的長沙城區.能像太平街這樣完整窺視古代街巷格局的街道已經風毛鱗角,太平街真的算是長沙古城的一個縮影。
第三站同仁里
從黃興北路轉進吉詳巷,走不過百米距離,便生出一條僅夠兩人并行的南向小巷,這就是同仁里了。8號至14號,連綴在一起、便連成同仁里。這里古老的建筑林立于現代城市一隅,仿佛從現代都市一下子走進了百年前的長沙深院。小巷里平日基本沒有人影,靜得像是一幅掛在墻頭的油畫。窄窄的麻石板整齊地鋪至小巷的盡頭,上面雕刻的石紋被歲月磨蝕得光滑如玉。抬頭望去,時值人間四月,長沙像千年前還是如同那般碧空如鏡。